查看原文
其他

7 拉乎尔 ▎8 洞穴《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维琪·麦肯基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7 拉乎尔 ▎8 洞穴《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作者:(英)维琪·麦肯基

译者:莲心

 

7 拉乎尔

 

漫长的冬雪季节给予长期闭关修炼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时机。对于心灵来说,这是绝对必需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她所希望的事情。

 

没有一条灵修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丹津•巴默的拉乎尔之旅同样是交织着艰辛和危险。这种困难仿佛是天意,是上天用来测试灵修者的决心的。一方面,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谷由于长年的冰雪阻隔,一年中有八个月的时间是与外界完全隔绝的。丹津•巴默只能利用夏天短暂的几个礼拜才能进入山谷,她必须精确地计算好时间。另一方面,如果要进入这个神秘地带,必须经由变幻莫测的罗唐关口。罗唐关口的海 拔有三千九百七十八公尺高,许多人于此丧生,这个关口很神奇,“尸首的平原”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这一切艰难似乎还不足够,丹津•巴默在这趟旅程中必须全程徒步。当时, 拉乎尔与其附近的地方斯匹提,两个地方都未曾被开拓过。在当时,那里没有修建完好的道路,也没有巴士满载着紧握“孤独星球旅行手册”的冒险者,更没有如同今日驾驶着摩托车做浪漫旅行的年轻人。

 

天刚亮,丹津•巴默就开始攀登。她必须在中午前翻越罗唐关口。

 

即使是盛夏季节,下午也会刮起莫名的邪风,将山顶的积雪吹落,让大意的旅客辨别不清方向而迷路。若在罗唐关口迷失一晚上,那就必死无疑了。当地政府非常清楚关口的危险,所以在丹津•巴默出发前,坚持让她写下保证,如果巴默遇难,当地政府可以完全不负任何责任。丹津•巴默都欣然地同意了。

 

丹津•巴默向罗唐关口前进,走过了有树林的地带,越往上前进,泥土道路越荒凉崎岖起来。路上,偶尔会看见零星的牛群,以及一小群的野马等。远处,还能看见一只体格巨大孤独的兀鹰骄傲地栖息在一块巨石上。在如此海拔高度,山上已缺少了松树的覆盖,斜坡陡峭而且光秃秃的凹凸不平,路面上还有一些邻近山峰崩塌后留下的一堆堆松动的石块。即使是夏季最炎热的日子里,山里的风依旧寒冷。丹津•巴默丝毫不气馁,继续向上攀登,直到她到达最高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奖励,一个非常神奇而美妙的景象展现在她眼前,正张着翅膀欢迎着她。

 

她说:“山顶广阔平坦,延绵大约一英里长,四周环绕着雪山,天空是那么清澈,呈现出一尘不染的深蓝色,真是太美妙了。在那儿,我遇见了一位喇嘛,他手里携带着一面手鼓与一条人腿骨,这是他在仪式中使用的号角,用以提醒自己什么是死亡。后来,我与他同行,两人一起翻越了关口通道,我们几乎是一路滑到底。”

 

当她抵达到最低点时,她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回忆着说:“我一下子仿佛进入了香格里拉,从印度文化转为西藏文化。”

 

丹津•巴默一下子进入了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权威的佛教大本营之一,它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此地比较隐秘,深藏于广阔的山脉和狭窄的山谷之中,佛教就在这一地区强盛起来了。有许多神秘的隐士独自在洞穴中修炼,更增加了这种隐秘性。几年过后,这些隐士的高深灵修已经成为一种传奇。有人说,拉乎尔的空气中都传达着灵气。只要踏上了这片土地,任何一位诚心修炼的人保证能够进入更高深的境界。

 

一九七年,丹津•巴默到达拉乎尔。之前,拉乎尔的人与外面世界接触很少。他们远离二十世纪的文明,他们没有看见过电视等电器。拉乎尔人样子美好,性格单纯,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信仰中。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种植马铃薯、大麦,以及饲养牲畜等。对于他们来说,一个白人的出现让他们惊奇。当丹津•巴默穿着金黄与茶栗二色的僧袍来到拉乎尔人之中时,混乱情绪与不信任的感觉在人们之中蔓延。他们怀疑巴默,这个长得怪模怪样的人来这里做什么?一个西方人怎可能是佛教比丘尼?在当时,谣言很快四起。后来,当他们亲眼看见丹津•巴默真诚的灵修生活,以及彻底的奉献精神时,他们才开始渐渐放下心来,也开始接受她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后来,在当地,她以“萨钵•卧默”(意指欧洲尼姑)而闻名。她在洞穴中一个人度过漫长的闭关生活后,更被尊称为一名圣人。

 

丹津•巴默的目的地是塔尤寺,藏文的意思是“拣选的地方”。这座寺院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寺院包括一个精致的图书馆,收藏完好的宗教布艺绘画,以及一个莲花生大师的大塑像。莲花生大师是一位伟大的圣人,是他将佛教带入西藏的,在佛教的传播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到塔尤寺,丹津•巴默的生活情况明显得到了改善。过去的几年间,她常常从一间小租屋搬到另一间小租屋里, 现在她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房屋。这间房屋由泥石砌成,位于寺院后面的一座山上。在寺院中居住的都是独立的比丘与比丘尼。她非常喜欢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幽静。她逐渐结交了许多朋友,与一位名叫泽林•多杰的男士接触很密切。巴默称他为“我的拉乎尔兄弟”。多杰出身于拉乎尔最古老有名望的贵族家庭,身材高大,脾气暴躁。他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好书,学习了许多知识,赢得了学者的名声。

 

多杰对来自于欧洲的比丘尼丹津•巴默有着怎样的看法呢?多杰说:“巴默没有进行严格的闭关前,在夏天,她曾来到我家里小住了几天,和我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我记得,她永远都面带微笑,并且有菩萨心肠。她希望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予别人,当然她拥有的很少。她只愿意谈论佛法,其他什么都不谈,她总是非常严格地对待有关佛法的事情。我没有把她看做是圣人,我只是敬仰她的修炼与她的宿缘。我相信,她的前世对今生有很大的影响。有时,我也将她与大卫•妮尔相提并论。”大卫•妮尔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女性,二十世纪初,她假扮为一个男人,偷偷进入西藏。她写了大量的西藏的魔力、神秘与传奇,引起大众对西藏古老、深奥智慧的兴趣。甚至她被冠上了“喇嘛”的称号。

 

泽林•多杰继续说:“我读过有关大卫•妮尔的所有书籍, 找到了巴默与她的相似点。她们都是女性,都很勇敢,都是冒险者,都深深地被藏传佛教所吸引。相比较,丹津•巴默比大卫•妮尔更加着迷于深入灵修的道路。当巴默在洞穴里居住时,我曾经很为她担忧,虽然她有比男性意志力更强的决心,但是,她并不是很健壮的女性。”

 

现在,丹津•巴默终于进入了一生中一个非常愉悦的阶段。她可以开始独自灵修,她感到巨大的满足。漫长的冬雪季节给予长期闭关修炼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时机。对于心灵来说,这是绝对必需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她所希望的事情。然而,团体中的其他分子却不能分享她的奉献精神。

 

一位迎接她的老女尼对她说:“你将需要十八个杯子与盘子。”

 

丹津•巴默困惑不解地问:“为什么?”

 

老女尼回答:“亲爱的巴默,冬季我们都聚在一起举行晩餐会。我们一共有十八位女尼,当我们来到你的家中,你需要准备十八个杯子与盘子啊!”

 

丹津•巴默立刻很直率地回答:“如果有人来到我的地方,他们可以自己带来杯子和盘子啊!更何况,我准备开始在冬天冥思修炼了。”她将采用坎初仁波切所建议的冥思修炼方法进行修炼,这些修炼方法是她到洞穴中长期闭关的主要基础,不过都是一些比较初级的修炼,有一连串的仪式等,如大礼拜、供曼达等。这些仪式都必须做上万次。据说,这些重复的练习有助于调柔心念,为更繁复深奥的冥思做预备。她一点也不松懈地进行修炼,研习神圣崇高的经文,对佛教经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拉乎尔,没有人会讲英语,因此她的藏语得到了飞跃。

 

夏秋两个季节里,是她休憩与贮存食物的日子,为即将来临的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做准备。巴默在这两个季节里,还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以及玩乐的事情,有时偶尔还会狂欢一下。她回忆着说:“秋收后,有一段特殊时期,我们会去附近的村庄,做传统的托钵巡行。每到一户人家,我们就会在屋外念诵一段祝福的祷辞,然后屋主会走出来,叫我们进去。屋主们拿出他们最精美的地毯铺在地上,将最雅致的瓷 器与银具,放在特殊的藏族小桌上。我们围坐下来,背诵最喜爱的祈祷辞,如度母二十一赞诵,带给他们祝福与保护。他们还会给我们喝咸茶、甜茶,以及自己酿泡的豆茶。如果有其他食物的话,他们也会给我们吃。有时他们会说一些地方上的闲言闲语给你听,再把大麦粒及蔬菜放入我们的背包。做完一家,我们再到第二家、第三家……”

 

“这种托钵巡行刚开始很有意思,我们在天亮前走一两小时,脚冷得发麻时到达第一户人家,屋主奉上的新鲜的热茶,简直太完美了。但是,一天结束时,我们的背包与胃就会越来越满,胃里翻来覆去的,只想呕吐,真想请求他们不要再给我们更多的食物了。但村民们非常热情,最后,我收集到了大约五十到八十公斤的大麦,对我来说,这实在是太多了。”

 

收集完大麦,事情还不算结束,丹津•巴默必须烘烤大麦,再到附近的磨坊里将它磨成面粉。面粉可以与茶混合, 或是搓成圆面球,制造糌粑,这是藏人的主食。她已经习惯这种食物了。

 

这样的生活,丹津•巴默一直过了六年。偶尔她会冒险离开小村庄。每年夏天的某个时刻,她都会回到大吉镇探望坎初仁波切,报告她的灵修进程,接受进一步的教导。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上师是世上最了解他的弟子心念的人,他能够指导她在正确的道路上,保证她在今生中获得最大的进步,步向开悟之路。

 

一九七三年,她回英国探望了母亲。这是她十年来第一次回到家乡,这次回乡让她见识了外面世界。她母亲从伯斯纳绿街搬到了伦敦西区的中心地带,给一位有钱的加拿大人当管家,加拿大人有一栋豪华的公寓。丹津•巴默曾经居住在小石屋中,过着自己提水的生活,如今她的住处距离豪华的海德公园只有几步之遥。她现在可以睡在软绵绵的床上, 屋里铺满了舒适的地毯,还有中央空调、两台彩电,以及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现代设施。这种享受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陶醉其中,但丹津•巴默却感到十分厌烦。

 

她说:“我无聊极了。我发现,伦敦的水不能喝,我甚至无法喝茶,因此我必须一直喝果汁。食物又太油腻,我病,我的脑袋里好像塞满了黑棉毛。我每每碰到一样东西, 就产生静电,我一直感觉疲惫。我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 你以为快乐是建立在外在事物之上,那么就记住这次体验。’”

 

她发现,自己对以前的生活没有一点兴趣,她渴望回到拉乎尔的小石屋去。但她没钱买回去的机票。她经常面临身无分文的处境。这些年来,她与金钱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比较特殊的关系。同所有藏传佛教僧侣一样,她必须靠自己去寻找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因此,她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发心供养。但她下决心永远不向人讨要金钱,这使她经常处于不稳定的、极度贫乏的生存状态。她具有不凡的镇定心,学习将一切放下,而她总是有办法生存下去。

 

她说:“间隔一段时间,人们会捐赠给我一些钱,但钱数通常并不多。我在达胡西当比丘尼的前几年,母亲每个月都寄给我五英镑。这些钱足够多,我只需要几个卢比,就能买到一盘米与扁豆,这是我赖以维生的食物。最昂贵的是放在茶里的奶粉。所有东西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小额购买。当我回到伦敦去购买牛油时,售货员问我要新西兰的、澳洲的、德文郡(英格兰郡名)的,还是丹麦的品牌,要加盐还是不加盐的牛油,我吃惊得不知说什么好。选择与数量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母亲无法再负担她的生活费,约翰•布洛菲尔德忽然写信给她,他与一位泰国公主玛苏摩决定供养她。

 

她说:“我回信感谢他,告诉他我只需要他建议的一半金额就可以维持生活了。约翰说,如果他请一位泰国农夫吃顿饭,大约花费十泰铢,农夫会认为这是一笔大钱,但对他来说只是一点小钱,所以我也应该接受他的供养。玛苏摩公主去世后,约翰出了另一份钱,独立供养她,这种供养方式直到他去世为止。他曾经每年在银行账户里放五十英镑,当我需要用钱时才去提取。当我住在塔尤寺时,没有出门见人,得不到任何供养。他的捐献对我非常有帮助。”

 

但是,一个月五英镑或是更少的钱,即使在印度也是非常微薄的生活费,更别说有时连五英镑都没有。这种艰难的情况,教导她学会不执著于物质的基本原则,以及难能可贵的信心训练。她平静地说:“我曾经有过身无分文的经验, 身上连喝一杯茶的钱都没有。有一回在达胡西市,我身上连一个卢比都没有,我也没有地方可以住,没有钱买任何食物。我站在一个小山头上,一阵阵的孤独绝望以及不安全感袭满心头。后来,我想,如果一个人真正皈依了,并且虔诚地进行修炼,那么他就不必真正担忧这样的问题了。此后,我再不会感到忧虑了。”

 

她说:“我学会了不惧怕,这并不重要。金钱有时会突然降临,通常数目不多也不少,正是我所需要的。比如,有一回,我去探访朋友,正需要八十英镑的车钱。当我到达时,钱包里只剩下十英镑。当我准备回家的那天,我住宿处的女主人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正好是八十英镑的供养费。我笑着感谢她,这让人感觉真是惊奇的奉献钱数,正巧是我所需要的钱数。事情就是如此。”

 

她继续说:“事实上,身为出家的佛教徒,我们不应该为金钱操心,不论这是一笔大钱或是小钱。我在亚洲旅行时,总是坐三等车厢,睡在朝圣者的房间。但如果有人发心愿意供养我,我不反对搭乘头等车旅行,或是住在美丽的地方。我们也必须学习不执著于简单或是贫穷。不论你身在何处,是住在老柴屋或是五星酒店,你都应该觉得像在家里一样,能够随遇而安。佛陀曾经受到国王与麻风病人的招待,对他而言都是同样的。密勒日巴大师说:我住在洞穴是为了未来的修炼者。对我而言,这个阶段里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当身处伦敦的丹津•巴默急切盼望回到拉乎尔市时,金钱绝对是必需的。她的忠实朋友约翰愿意给她提供一张机票,但这次,她却拒绝了。因为这事违背她的原则。她明确地说:“因为我在西方并没有修炼任何佛法。我不可能接受任何供养。”

 

她必须找份工作挣钱。于是,她一身僧袍、一头短发, 就到就业部门找工作去了。她那非正统的外表并没有使就业部门的人感到忧虑,或许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认真看了巴默的简历,巴默具备图书馆知识,有办公室经验,当过老师,这样的背景使他们很快就录用她在就业部门上班。她正是他们寻找的人才,他们需要一个人,帮助成立各行业的专门小组,面试申请职业训练的人士。虽然她已经有十年 时间没有工作,但她工作非常有效率,就业部门的员工请求她继续做下去,协助进行整个计划。

 

丹津•巴默礼貌而快速地拒绝了他们。如果说,巴默对自己出家的生活曾有过半点质疑的话,她在就业部门两个半月的工作生活,很快就将那些怀疑感觉都驱散了。她说:“我感到非常悲哀。那儿都是一些中年人,他们自问:‘我这一生究竟是为何而来?’结了婚的年轻人每天被沉重的贷款缠身。他们不停地谈论的都是电视上的那些节目。因为我穿着僧袍,他们对我不避讳,无所不谈。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说 给我听,问我各种问题。他们对我的生活方式与意义,感到非常有兴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丹津•巴默的比丘尼打扮,仍是与众不同的。事实上,她所到之处,经常吸引许多人。许多人对于一个英国人做了佛教比丘尼感到不可思议,比较着迷。她所信仰的价值观念,他们也很渴望了解。许多次,在某个社交场合里,有人说她像阿西希的圣方济各。有一回, 一个穿着很讲究的男士在海德公园拦下她,说她长得太帅气,一定是法国人。还有一次,她搭乘火车,去威尔斯探望居住在那里的哥哥。在火车上,她偶遇到两名警员,他们开始聊天,警官告诉她,他们正前往威尔斯村庄去逮捕一名杀人犯。

 

警官对自己的任务明显感到无趣,问丹津•巴默:“你能否告诉我,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吗?”

 

丹津•巴默用因果的观念回答他。人的每一个行动,身、语、意等,都会带来相关的结果。简单地说,最终我们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其中,这将影响自己的未来。他们一起聊天的时间很长,两位警官很用心地倾听着。当谈话结束,警官靠近她,感激地说:“我想, 供养佛教的比丘或比丘尼是一种规矩。”然后,他们递给她五英镑。

 

最后,她挣到了足够的钱,踏上回往印度的旅途。她顺道去泰国拜访约翰•布洛菲尔德。约翰再次想要供养她一些钱。他说:“我知道你不愿意接受我的供养做世俗的事情。这些钱,是给你到香港去接受比丘尼具足戒的。”

 

这个供养她无法拒绝。比丘尼具足戒将代表正式而完全地被佛教界所接纳,继承所有的职权与威信。这是所有佛教比丘尼渴望获得的珍宝,但是只有很少人才能得到它。传统上一些复杂的原因,以及父权的制度,没有任何一个佛教国家容许比丘尼获得代表荣誉与尊重的具足戒。因此,在佛教 团体中比丘尼一直被归类到较次等的地位。因此,比丘尼一生只能停留在原本的地位。

 

丹津•巴默到达了香港,披上中国佛教比丘尼的僧袍,正式被接纳成为佛教寺院团体的一员。在漫长的典礼中,她低头合掌站立。记者对此大感兴趣,整个过程,镁光灯对着她闪个不停,记者们对此也广泛报道,她成了头条新闻。丹津•巴默成为第一位接受具足戒的西方女性,当地的居民深深地被她吸引了。但摄影记者没有抓拍到她头顶烧戒香的时刻。头顶烧戒香是仪式中的一部分,一小截香留在比丘尼新剃青的头顶,慢慢地烧下戒疤,永远提醒她们自己所受的戒愿。丹津•巴默流泪了,但是,她的眼泪绝不是因为疼痛而流的。

 

她说:“我觉得自己所受的祝福太多了。”她后来将仪式中所拍的照片给萨迦•崔金尊者观看,他看了照片上的她, 巴默的面庞被僧袍衬托得格外白皙,他说:“你看上去像是光头的圣母玛利亚。”

 

最后,经过一些延迟,以及行程的改变后,她终于回到了拉乎尔。她重新开始这里的生活,并且重申她自己的决心,夏天是她准备贮存的日子,冬天是她严格修炼的日子。她仍然全心地不懈地追寻着开悟之路。虽然她如此热情,意志力又如此坚强,但对于她所追寻的那种灵修精进道路来说,塔尤寺的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相差太远。

 

她说:“如何取水是一个大问题。当你在闭关时,是不被人看见的。所以我必须在夜晩的时候去取水。道路上都是雪,还有冰冻,我没有长统靴,只好用塑胶袋把草鞋包裹起来,这样走起路来,路就更滑了。我一个礼拜取一次水, 天黑后提着防风煤油灯,背一个大罐子,提一个桶子,一次取回三十公升的水。这真是不容易,我必须学习节约用水。”

 

此外,还有噪音的问题。丹津•巴默刚来到此地,迎接她的老比丘尼曾经告诉她,冬季是大家热闹聚会的日子。她说:“当我想要闭关的时候,其他人将屋顶的雪全部扫落, 把席子拿到屋顶上面,在那儿人们开始热烈地谈天说地。在暖阳阳的大太阳底下,人们在屋顶上呼来喝去。到了晩上, 人们用十八个杯子和盘子一起举行晚宴。这完全是社交的生活,她很难冥思。”事实上,人们聚集在一起,是为家庭纺织羊毛。主人们准备食物和饮料,客人纺织羊毛。大家轮流做主,每个人都尽一份力。

 

六年的生活都是这样度过的,丹津•巴默无法忍受了。她说:“我到拉乎尔,是为了冥思,而不是社交。我决定搬家,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于是,我到寺院更高的地方, 寻找可以盖小屋的地方。”她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行母寻求帮助。空行母是天上的佛母,她们有力量也有能量,愿意帮助灵修者。丹津•巴默与空行母一直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她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向她们祈祷:“听着,如果你们帮我找到一个适合闭关的地方,我发愿好好修行。”她对这事一直有非常肯定与快乐的感觉。她确信将要发生一些事。

 

后来,她从山顶下来,第二天去找一位比丘尼。她说:“我想在寺院的高处盖一个屋子。”

 

比丘尼怀疑地问:“你怎么可能盖一个屋子呢?你一点钱都没有,哪来建筑材料的钱,还有工钱呢?你为什么不住到洞穴里面?”

 

“我怎么住在洞穴里呢?第一,在拉乎尔,洞穴很少。其次,有洞穴的地方没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群。”丹津•巴默指出问题关键。

 

比丘尼认为她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昨天晚上,我忽然想起一位老比丘尼曾经告诉我,山上有一个洞穴,附近有水有树木,还有一片草地。我们何不去找找看?”

 

比丘尼说完这句话,丹津•巴默心里就知道了,她惊喜地说:“那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第二天,她找了一群人,有寺院的喇嘛等,大家一起上山去寻找老比丘尼所说的那个洞穴。

 

8 洞穴

 

在所有世俗享受中,最极端的就是她连床铺都没有。这并不是因为洞穴里放不下一张床,而是她不想要床铺。她矢志追随的是最严格的修行方式,她训练自己不睡觉。

 

丹津•巴默带领一小群人开始攀登矗立在塔尤寺后的高山,开始寻找洞穴。他们爬过陡峭的斜坡,越爬越高,跨越散发着清香的绿草,到达了佛塔之上一千尺的地方,他们兴奋极了。这条道路十分陡峭难行,根本没有路可行,不是怯懦或体弱者所能行走的。他们有时濒临垂直险峻的山谷,有时会遇到好几处有危险的大片碎石堆。他们必须小心地跨越危险的碎石堆,如果稍微不留神,在光溜平滑的石上摔上一跤,就可能丧命。他们丝毫不畏惧地前行,攀登了两个多小时,最终惊喜地发现了那个洞穴。

 

原来那个洞穴掩藏在山里面,几乎与山体合而为一。他们一群人明明走近了洞穴的上方,却都不知洞穴原来在此。这个洞穴当然不是人们想像中典型的洞穴,也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洞穴。洞穴不是山边的一个深洞,没有圆整的入口, 没有平滑的泥土地,也不能提供一个温暖舒服的原始居住环境,这个洞穴非常贫乏。它只是山崖壁上的一个突起,其他三面暴露在外。洞顶呈倾斜状,人站在里面直不起身,必须弯着腰。后墙有点斜,而且凹凸不平。壁崖之外是峻峭呈V形的拉乎尔山谷。这个洞穴最多只是一个简易的避难所,实际上就好像是一个石块的缺口。里面小得可怜,最宽处只有十尺宽六尺深,像是一个洞穴里的橱柜,又像是关禁闭的私人密室。

 

丹津•巴默站在崖壁处观望,感觉到景色美妙极了!她看到,广阔的山脉横亘在她的四周,她几乎与山的最高峰相互对望。现在正是夏季,只有山顶尖上覆盖着积雪,但是到了冬天,这里的冬季长达八个月,山上积雪将形成一座白墙,高高耸入到那片原始、一尘不染、碧蓝的空阔的天空中。那里天光是清澈明亮的,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染上一层闪闪的光辉。空气中充满了安详、清新,同时有一种深沉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中,只能听到脚下灰绿色的巴嘎河的水流声、风的呼啸声,以及偶尔的鸟儿拍翼声。洞穴的右手边是一个小杜松树丛林,可以作为燃料来源。左手边大约四分之一英里处,从一些石块中潺潺流出新鲜干净的泉水。洞穴的后面,庇护着她的是更多的山脉,就像站岗的哨兵一样。洞穴的四周环境,透露出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但从极度的隔绝状态中可以看出,这个洞穴与它的周遭环境,能够使人平静与安心。巍峨连绵的山脉十分险峻,也很坚固,仿佛给予虽然远离人们但也会有的那种安全感。不过,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山脉与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些恰是“缘起”的现象。

 

丹津•巴默找到的居住洞穴,位于海拔一万三千二百尺以上,这种高度令人缺氧而眩晕。这种海拔高度,就相当于落矶山脉惠特尼山的山峰高度,与瑞士一万八千尺的布朗克山峰相似。相比之下,英国最高的四千四百零二尺的本•尼维斯班尼微斯山,只能算是小矮人了。三个班尼微斯山才能到达丹津•巴默此刻所站立的地方。在这个高度,人的眼界被迫向高处或向外观看,心念也自动跟随着它向高处和向外观看了,眼与心都被迫超越凡尘的极限。难怪,孤独的冥思者都喜爱最高耸的山峰。

 

尽管这个悬崖绝壁的洞穴是如此狭小,丹津•巴默却愉快地接纳了一切,她说:“我立刻知道这就是我要寻找的洞穴。”这个洞穴提供了巴默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它像一只雄鹰栖息在世界的顶端。生活在这里,她将得到她渴望的彻底宁静和平和,绝对不会被世俗的喧嚣嘈杂所扰乱。这种宁静和平和对于她内心的追寻是非常重要的。她知道,所有的冥思者只有在最深的宁静之中,才能听见最优美的声音。现在她完全可以将自己埋藏在洞穴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去追寻灵修。有时,她从洞穴中走出来,静静地观看无穷的山脉与无尽的天空。但她看不见任何人,相对的,外人也看不见她。

 

除了安静之外,这个地方还有更吸引人之处。意想不到的是,她来到一个女性心灵能量的汇集地,她以女人之身开始寻求开悟。在她的洞穴对面的山峰上,有一块奇特的黑石头,当地人称它为“奇龙女”。即使在冬天,人们也无法解释它为什么不被任何白雪覆盖。仔细看它,可以辨认出有一个披着披风胸前怀抱婴儿跪着的女人,她伸出一只手喂养一只小鸟。西方人看她像圣母怀抱着圣婴一样。然而对拉乎尔人来说,她是度母,慈悲的佛母。在附近的一个断崖高处,可以看见另一个已褪色的图画,上面有相同的女性神祇。很显然,这个图绘在更早的几世纪以前就自然存在的。距离洞穴不远的下方,有个地方,据说是一位修行很高的佛教女护法帕登拉摩居住的地方。相传,有人说她是骑着一匹骡子的。丹津•巴默住在这里几年后,有一天,她在这个地方看见雪地上印着骡子的足迹。让人惊奇的是,除了骡子的足迹之外,没有任何足迹。

 

总之,这个地方应该很完美。她终于能够将自己的所有能量与时间全部奉献在深入而长期的冥思之中了。她可以开始去求证内心世界的奥秘。这个内心世界,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浩瀚与神奇。

 

丹津•巴默发现了这个洞穴,感到快乐之极,但她的同伴并不这么想。他们反对巴默到洞穴里独居。多少世以来, 所有希望认真闭关灵修的女性都会受到不支持的意见,但巴默很轻松地应对每个反对的意见。

 

众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他们说:“这个地方海拔太高了,没有一个人在这种海拔高度下能够活命。何况你又是一个女人,你一定会死掉的!”

 

巴默却说:“洞穴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比房屋还暖和呢。我生活在塔尤寺的时候,那地方的房子在冬天冷极了,我都能够活命。洞穴比那儿好多了。”

 

他们反驳她说:“这个洞穴距离人们太远了。有贼来抢劫的话,你只能坐以待毙了。”

 

她辩驳说:“拉乎尔根本没有贼,当地女人公开穿戴着所有珠宝四处走动,都没有任何人抢劫她们。”

 

他们继续劝说:“军营里有许多男人,他们会爬上山来强暴你。”

 

她笑着回答:“当这些男人爬到这么高的山峰时,都要累死了,只能想喝一杯茶而已。”

 

他们还是不停地劝阻巴默:“这个地方闹鬼,你知道吗?你会被吓死的。”

 

他们说到闹鬼,丹津•巴默的藏语有点跟不上了。藏语里的蛇与鬼的发音很接近,她以为他们说的是蛇不是鬼,她愉快地回答:“噢,我一点也不在意。”她这种冷静、满不在乎的态度,使这些批评者大为震撼,几乎说不出话来。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完全死心。

 

他们坚决地说:“我们不能帮你搬到这里,如果我们帮忙,只是帮你寻死,我们不愿参与这件事了。”

 

她问大家:“如果我的上师坎初仁波切同意的话,你们愿意帮助我搬吗?”众人听后,终于点头同意了。

 

最后,巴默及时地给坎初仁波切写信,并送到大吉镇上。坎初仁波切询问了几个有关洞穴地理位置与现状的问题后,他同意了巴默的请求,反对的意见才渐渐地平息。

 

在这场简短的辩论中,丹津•巴默推翻了几世纪以来的传统。传统认为,女性无法在完全隔绝的环境中闭关修炼以获得更高的精神成就。同时,丹津•巴默成为第一位跟随东方瑜伽士的脚步,在喜马拉雅山洞穴寻求开悟的西方女性。

 

然而,在开始这项伟大的修炼前,洞穴必须修整,适合居住。拉乎尔的一些朋友前来帮忙,她雇用了一些劳力,用砖块将洞穴的前方与左右两面围建起来。砖墙修造得很厚实,为了防阻严寒。在原本就很小的洞穴里,又分隔出一小间储存食物。这个隔间是必需的,但是将她的活动空间变得更窄小,只有微不足道的六尺宽六尺深。洞穴的土地也必须被挖掘出来,以便让她能够站在里面。然后,将烘烧过的土放在地面,铺上石板,再多放一些土。他们又给洞穴安装了一个窗及一扇门。泽林•多杰一再坚持门窗必须向内开(后来出现了一段戏剧化故事,证实了他的意见是多么宝贵)。接着,他们将泥土与牛粪投掷在地面与墙上再拍实,再将外面的悬壁弄平,做成一个室外的小院落。丹津•巴默可以到小院里坐着晒晒太阳,欣赏美不胜收的美景。最后,他们围绕着洞穴造了一堵石墙,防止野兽的闯入,并为她的闭关区设置边界。

 

丹津•巴默在洞穴中安放了一件家具,一个小木制火炉, 带着气孔管的,气孔管从前墙伸出。这个小火炉是摩拉维亚的传教士遗留下来的东西,他们曾希望改变拉乎尔人的信仰。屋内摆上了桌子,并铺上了花桌布,桌子下放了木盒, 还有一个水桶。墙上悬挂各种不同显现的佛像。墙上正好有个凹洞,作为她放置宝贵经书的书架。她用黄布小心地将活页的经书包裹起来。她将举行仪式用的金刚杵和金刚铃放置 在天然的崖架上。金刚杵和金刚铃是藏传佛教的法器。神秘的金刚杵代表慈悲,神秘的金刚铃代表空性或智慧。有人传说,当你获得成就时,这两件法器将带你飞向开悟的境界。巴默将佛坛摆放在紧挨着后墙的位置,佛坛上放着她自己冥思的佛像、一个代表佛陀心念的舍利塔以及一本代表佛法的经书。在这些放置物的前方,摆放了七个小供水杯,代表七项献给贵客的礼物:净饮水、濯足水、鲜花、食物、香、灯光和音乐。

 

还有一样最特别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传统的冥思座位,这是一个周边有二尺六寸宽的正方形木质结构,略高于地面,冥思者可以坐在上面,减少地面湿度的侵袭。之后,她对这个座位越来越依赖,她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冥思座位上度过。她高兴地说:“我喜爱这个冥思座位。我裹着宽大的外衣蜷伏在那儿,可以远离通风的过道。”

 

所有工程和布置停当后,这个山中凹凸不平的洞口,已变化为一个美丽的小房屋,还有一个石头样的天花板。它是那么离奇有趣,就好像一个童话故事。它打破了人们对洞穴生活的传统想法。

 

丹津•巴默知道这是个非常结实耐用的洞穴。她说:“看过这个洞穴的一些人都会感到惊异不已,洞穴整齐舒适。它当然很小,连跳舞的空间都没有。”巴默从出生开始背部的毛病就一直困扰着她,她说:“我长期闭关之前,曾经修炼过哈达瑜伽,瑜伽帮助调和打坐,并且治疗我的脊椎问题。但是,这个洞穴太小了,我必须根据洞穴的不同位置的空间,在不同方位练习不同的姿势。”

 

荻迪•康屈特年近七十岁,是位身材高大、有一头灰发的女人,她在几十年前从加州来到印度,她与印度丈夫在大家庭中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拜访坎初仁波切时,认识了丹津•巴默,之后两人一直保持联系。她曾来访问过巴默,亲眼目睹了这个洞穴。荻迪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她曾经参与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建筑物乌达普湖泊宫殿。荻迪希望以一种职业性的眼光,观看丹津•巴默这种不合传统的生活环境,确定她将安然无恙。她说:“上山的道路真是太危险了,尤其是走过那些松散的碎石堆。我望着脚下山谷里的小房子,心想:‘如果我掉落下去,一定会变成草莓酱。’然而, 丹津•巴默却像羚羊一样跳跃,在周围保护着我。当我终于到达目的地,我才放心了。观察了这个洞穴,我感到洞穴非常安全牢固,墙壁很厚,但我建议她装上玻璃窗。比较实用的是,洞穴面朝南方。冬天时,整个洞穴都在阳光之中。但是,这个洞穴实在太小了。我把睡袋放在她的静坐木盒旁边,就完全没有什么空间了。”

 

当洞穴完工时,丹津•巴默搬了进去,开始了她不同凡俗的生活。那时,她三十三岁,将在此地一直生活到四十五岁。这是她的一次心灵探索过程,但她必须先克服那些明显的物质生活部分,然后才能把握住那些非物质的境界。对于她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很书生气,又绝对不是一个强壮的女性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挑战。巴默很了解自己:“我从来不是一个实际的人。如今,我必须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最后,我自己都感到很惊奇,我竟然能应付得那么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水。

 

她解释说:“首先,我必须到距离此处大约四分之一英里的泉水里提水。夏天,我必须跑好几次,将水背到洞穴中。冬天,如果我不能出去,我会将雪融化来用。如果你有将雪融化来用的经验,你会知道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一大堆的雪只能制造出一点点的水。幸运的是,冬天里你不需要很多水。因为你不必洗澡也不必洗衣服,所以你可以省下很多水。当我进入三年的闭关,无法离开我设限的范围内时,有个好心人为我支付了水管费,在洞穴围墙内安装了水管,这帮了我很大的忙。”

 

其次是如何解决食物的问题。

 

在这个贫瘠的山区,当然没有东西可吃。没有结浆果的矮树丛,没有果树,也没有黄澄澄的麦浪。丹津•巴默安排在夏季将食物运上来,但食物经常没有如期运来,逼得她不得不自己山上山下来回奔跑,每次都需要负荷着巨大的担子。这样花费了她很多时间和精力。

 

当她做三年的长期闭关时,泽林•多杰负责管理这件事。多杰回忆说:“我雇用劳力与驴子,帮她运送所有的必需品。煤油、糌粑、米、木豆、面粉、干蔬菜、奶油、烹饪 油、盐、肥皂、牛奶粉、茶、糖、苹果,以及仪式用的糖、香等。除此之外,还雇用砍木工,将砍好的木块运送上山。”

 

除了这些基本必需品外,丹津•巴默在洞穴外崖壁下开发了两个苗床,种植蔬菜与花卉。食物喂养她的身体,花朵滋养了她的灵魂。后来几年,她又尝试种各种蔬菜花卉,看哪一种能够适应岩石土壤。她说:“我试过各种蔬菜,如卷心菜、豌豆等。但是这些都被啮齿动物吃掉了。它们唯一不吃的就是萝卜与马铃薯。这些年来,我真正发现萝卜是个好东西,我随时都准备好如何推销萝卜去。”她还热切地说, “我发现,萝卜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蔬菜。它有丰富的绿叶,它的绿叶其实是蔬菜中营养最丰富的,并且味道好极了,尤其是刚摘下来的时候。”她停了一会儿,夸张地说:“世上所有的美食,都比不上经过漫长的冬天后,进入嘴里的第一口鲜萝卜叶子。然后,就是萝卜的球茎了,那也鲜美极了。叶子与球茎都可以切碎晒干,整个冬天,都可以享用这些极品蔬菜。”后来,她还开玩笑地说:“说真的,我正等待着有人出版《一百零八个烹煮萝卜的方法》的书呢!”

 

她每天只吃一顿午餐。这是佛教比丘尼与比丘“日中一食”的做法。她的食谱简单而健康。一般人都会觉得很单调。她每天吃相同的食物,米、木豆、蔬菜。她用压力锅煮制它们。她说:“压力锅是我唯一的奢侈品。如果没有它, 生活在这种高度,煮熟扁豆要花费几个小时。”除了这些微薄的食物,她自己烘烤酸面包和糌粑,唯一的饮料是普通茶加上奶粉。有趣的是,她一点都不喜欢传统食品酥油茶。她的甜点是一片水果。玛纳利市以苹果闻名,泽林•多杰总是运送一箱苹果给她。她说:“我一天吃半个苹果,有时吃一点干杏。”

 

十二年来,她的生活不曾改变过。没有任何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精制的甜品。大部分人用这些甜食来解除单调、乏味、辛苦的工作。巴默自己表示并不在意这些,她解释说:“如果我想要什么,我也不可能跑下山去。事实上, 我非常习惯于只吃一点点。后来,当我离开洞穴时,我仍旧只吃半个苹果、半个面包。不论什么东西,只要过量,都会是浪费与奢侈。”

 

再有就是寒冷的问题。

 

那种长年累月、永无停止、刺骨的严寒对巴默有着巨大的伤害。生活在山谷中时,温度经常跌到零下三十五度。而她所居住的空旷山间,天气更加寒冷。在洞穴口,伴随着号叫的风声,冰雪不断堆积着。对此,巴默会很满意地说:“和我想像的一样,洞穴比房屋暖和多了。洞穴里,佛坛前供水杯的水从没结过冰。但我住在塔尤寺时,供水杯的水还会结冰呢。洞穴储存室里的水也从不结冰。对于洞穴来说, 是外面越冷,里面越暖和。外面越热,里面越凉。虽然我这么说,但是没有任何人相信我所说的。”

 

虽然她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天气一定是非常寒冷。她每天只在中午烧一次炉火,然后煮午饭。这意味着,只要太阳下山后,洞穴就没有任何热源了。然而,她活过来了。她挑战地说:“我当然感觉寒冷,那又怎样呢?“她解释道,“修炼时,你也不能跳起来,去点火炉。相反如果你很专注,身体自然会热。”她的说法,使人想到,她有引发内在神秘热能的能力。就好像密勒日巴大师在几世纪以前,在冰寒的洞穴里引发体内的热力一样,以及拓炯在达胡西于寒冷的冬夜里,裸身包裹湿床单,修炼时将它变干。对此,丹津•巴默只说:“吐默法并不是我主要的修炼课。”

 

坚忍是一方面情况,舒适也是人们考虑的一种情况。热水浴、毛巾、香皂、软床、清洁的床单、休闲椅、干净的厕所,这些都是女性所需要和喜爱的东西,但巴默却一样都没有。根据男人的说法,女性获得开悟的最大障碍,就是渴望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他们说,女人的本性,就是希望像猫一样蜷曲在温暖的火炉前。她们怎能忍受艰苦隔绝的环境呢, 而这种隔绝状态却是灵修进步所必需的。丹津•巴默的做法和实践都证明了他们是错误的。

 

她洗澡也很简单,不过一个水桶而已。她很少洗澡,尤其在冬天,水很稀少的时候,而寒冷的气温让身体一点臭味也没有。夏天,户外就是她的厕所,绝没有人看见过她如厕。冬天,她用一个罐子上厕所,然后把它埋掉。这些事情都没有烦扰过她。她说:“说心里话,我已经很久没有享用过抽水马桶或者热水淋浴了,我一点都不想那种舒服。”

 

在她的洞穴中,没有电视机、收音机、音乐、小说。事实上,除了宗教书籍外,什么书也没有。她彻底远离任何形式的娱乐活动,这使她与苦行者修行一样。她不断重复地说:“我不缺少任何‘奢侈品’。达胡西的生活已经将我训练得很好。我拥有需要的一切东西。”

 

在所有世俗享受中,最极端的就是她连床铺都没有。这并不是因为洞穴里放不下一张床,而是她不想要床铺。她矢志追随的是最严格的修行方式,她训练自己不睡觉。对圣人来说,睡眠是浪费宝贵时间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睡上八个小时,就会睡掉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活到七十岁,那么,就会有二十四年不清醒的岁月。而睡觉的这些时间,我们完全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帮助所有的生命。瑜伽士 严格规训自己不可睡觉,而运用冥思所引发的细微心灵层次,更新自己的心理与生理。大家都同意,洞穴的寂静孤绝,是修炼这种绝技的最佳地点。因为,即使是最优秀的瑜伽士,如果生活在忙忙碌碌的城市,也很难忍受不睡觉。但是,如果在遥远的隐秘地方整夜静坐,学习观看从潜意识里升起的种种心念,不论他们是清醒、半清醒,或是打个盹儿睡着了,这些升起的心念只是一种投射,只是心中升起的外 相罢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练习。

 

事实上,也许人们都不会相信,丹津•巴默在洞穴里从来没有躺下过。她每天晩上都是笔直地坐在冥思座上。巴默说:“这个观念是,你必须身体坐直从事冥思。它能够保持你的觉醒。”她补充地说,“如果我真想躺下来休息的话,我会在静坐椅上将身体蜷曲起来,或是把腿放到一边。”

 

这时,人们一定会猜想,丹津•巴默的这种长期忍耐身体辛劳的能力,应该归功于她在东伦敦区简朴的童年生活呢,还是母亲遗传的坚忍不屈的基因。或者,如大吉镇的喇嘛们事前就看出的那样,巴默天生就能够适应高纬度的洞穴生活。

 

她还有一项苦修,那就是孤独。她早已料想,但她极其渴望孤独。在洞穴里,她确实过着孤独的生活。夏天,她偶尔会看见一位牧羊人,或是犁牛牧人。有时,塔尤寺的比丘尼或者某一个朋友会来访问她一两天。她用自己立下的方式做事,她每年一定与坎初仁波切会面,以便获得进一步的闭关指导。她从不离开洞穴好几个星期去参加学习。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完全独自相处,时间长达几个月。大雪也将她与外世完全隔绝开来。最后在洞穴的三年里,她几乎没有见过任何人,或与任何人说过话。

 

丹津•巴默克服了这种孤独的生活,她说:“我从没有感觉到寂寞,甚至一分钟的寂寞都没有。有人来访,当然很好。但是,一个人生活,我也会很快乐。在这个洞穴里,我安全绝对有所保障。这种安全感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非常要。我的门窗从不用上锁,这个洞穴面前的道路不通往任何地方。”有意思的是,一个夏天她要外出办事,将洞穴借给一个男性朋友住,但他并不觉得住在洞穴里很简单。他只住了两天就走了,孤绝使他恐惧。丹津•巴默说:“在洞穴中生活,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巴默从不缺少同伴,动物们比比皆是。

 

如果人的心脏不够健康,脊椎骨不够坚硬,看见徘徊在四处成群结队的野兽,甚至进入洞穴,一定会吓坏的。但是,丹津•巴默从不畏惧任何野兽,动物们也从不怕她。这是在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子身上所发生的另一件不寻常的事情。荻迪•康屈特曾来探访过她。荻迪说:“动物都被丹津•巴默吸引了,有趣的是,当这种吸引力产生时,通常是一种互相的感觉。但是,丹津•巴默是完全的不执著。”

 

巴默简单明快地表示:“我喜欢动物,也尊重它们。但是,我不是圣方济各。”然而,她在洞穴外与动物的相遇, 却与阿西希那位穿着咖啡袍服修道士的遭遇十分相似。

 

就像圣方济各一样,她也有了“狼兄弟们”。

 

夜里,她听见它们在她的屋顶发出哀号长鸣。它们在山上四处行走,寻觅食物,寻找伴侣,对着月亮狂叫。她坐在洞穴里,知道它们在外面,与她非常接近。

 

她很简单地说:“我爱狼。”然后,她又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听它们的号叫,感觉非常美妙。在下过雪的早晨,我在洞穴外,还能看见它们的足迹呢。有一天,我坐在洞穴外晒太阳,来了五只狼,它们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站下,只有几码的距离。它们很可爱,长着黄眼睛,光滑的咖啡皮毛。不是我想像中肮脏湿淋淋的模样。它们看上去营养很好,没有人知道在这么高的山上,它们找到了什么食物。它们只是停留在那里,非常平和地盯着我。看见它们,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它们微笑。它们站在那儿几分钟后,安静地离开了。”

 

世上最稀有的美丽“野猫”——雪豹,也曾造访过她的洞穴。著名的旅行家彼得•马帝森曾写过一本令人难忘的书《雪豹》。描述这种近乎神话的野兽,据说只有两位西方人曾经看见过雪豹。

 

丹津•巴默陷入回忆之中,她有些兴奋,升高音调说:“一天,我在洞穴外以及窗台上看见它的足迹,那是一些巨大的泥印,很奇怪的是,中央部分还有一个洞。我马上把这个泥脚印画了下来,后来拿给两位动物学家看,他们两人立刻说这是雪豹的足迹,它们的脚掌很特殊。”虽然这令人难以捉摸的雪豹曾经看见过丹津•巴默,但丹津•巴默却伤心自己没有看见过雪豹。

 

有一天早晨,巴默发现了更稀奇有趣的事。沿着她住处围墙的雪地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脚印。她对这些脚印感到很困惑,她说:“人们都说拉乎尔没有熊,但是,我在此地的第一年,就发现围墙外这些巨大的足印。这些足印比人的脚印大得多,它很像带着爪子的人类脚印。这些足印从山上一路下来,最后在围墙外面消失了,这动物显然感到很困惑。我想这个地方可能曾经是它的洞穴。从这些足迹留下的路线,可以看出它在四处徘徊了许久,然后又回到山上去了。”

 

也许人们会猜测,这些足迹是否可能来自雪人呢?丹津•巴默是否可能不小心搬入了雪人的洞穴呢?

 

她说:“我不知道。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这种脚印。但是,藏人对这种动物很熟悉,不管它是什么东西,他们叫它雪人,也讲一些有关它的故事。我认为没有什么理由能说明雪人不存在的事实。”

 

此外,啮齿类动物也是丹津•巴默的熟客,它们常常偷吃她种植在园子里的卷心菜与豌豆。有时它们还进入她的储藏室,企图偷吃她的谷物和干蔬菜。丹津•巴默对这些来犯者又采取了一种惊人的友好态度。她说:“它们大部分是野鼠与大颊鼠。秋天的时候,老鼠特别多,它们都很可爱。有时,我用笼子把它们抓起来,再拿到屋外放走。观看它们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老鼠被抓到时,反应都不一样。”她的说法暗含了佛教的信仰,由于动物同人类一样,具有意念,它们与人类一样也会有轮回,在这个永不止息的生生死死的河流中,它们过去或未来可能是人类,这种说法完全合乎逻辑。

 

她继续说:“有些老鼠很恐慌,胆怯地躲到笼子最深处的角落。有些老鼠生气咆叫,企图撕扯笼子逃离出去。还有一些老鼠非常友善,把小爪子放在铁栏上,会把鼻子伸出来望着你,容许你拍拍它们。每只老鼠的反应都完全不一样。”

 

“山上还有貂鼠,它们看上去有点像黄鼠狼,但是长得比较好看,身体呈灰色,正面是白色,眼睛很大,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有一只貂鼠本事很大,会经常推开窗户, 溜进我的储藏室。它能打开锅盖,掀掉包面包的布,偷吃我的面包。它跟老鼠不同,老鼠只会通过布咬食面包。吃完面包,貂鼠还会扭松储存肥油的塑胶盖,再偷吃肥油。让人吃惊的是,它能够打开我的全部东西。我曾经试着把食物放在洞穴外给它吃,但是天太冷,食物经常冻上,貂鼠不喜欢也很失望。我记不得在哪里读过一篇报道,上面说,如果你在貂鼠年幼时将它捕捉并畜养,它将是最佳的宠物,因为它们聪明极了。”

 

她的另一个访客是小鼬鼠。一次,她在菜园里看见它,当它感觉到被发现后,就要跑开,但最后很明显地改变了主意,勇敢地留了下来,友好地与丹津•巴默接近。

 

巴默说:“它快步奔向我,然后停下来,站着抬起头来看。它的身体很小,我在它眼里一定庞大极了。它只是站在那里看着我,然后它忽然兴奋起来,它跑回围墙,开始在墙上荡秋千。它倒挂着一直望着我,观察我是否仍然看着它, 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丹津•巴默从没因为动物感到恐惧害怕过。这位来自伯斯纳绿市的女孩,学习如何在洞穴里生活得更好,观看着季节的变换。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生命自有它的旋律与步调。

 

她说:“冬季时间很长,从十一月延续到第二年的五月,暴风雪使冬天的日子特别难挨。厚厚的雪堆积在洞穴上面, 我必须常常要爬到洞穴上面用铲子把雪清除掉,从雪堆上面走过,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不利于我的背。我必须把雪从洞穴顶上抛下去。有时候,这项工作花费几天的工夫。我刚把雪铲完,就又开始下雪。我周而复始地不停进行铲雪工作。我一定要这么做,才能保住我的木堆。初雪时很好,但经过了几个月,我对自己说:噢,不,别再下雪了。’”

 

“春天来到的第一个迹象,就是那些小石花的出现,小石花虽然纤小,天在下着雪的时候,它们就会出现了。我常常观察它们好几个小时。而真正的情况是,春天对我来说, 是最困难的时候。春天,雪融化了,雪水从洞穴的缝隙中渗透进来,把东西都弄湿透了。即使是高过地面用几层布包起来的静坐垫也会湿。我用粗布袋来擦拭水,再把粗布袋弄干反复使用。我曾经将所有东西都拿到洞外,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再把所有东西拿进洞里放回原处,然而洞里又淹水了。洞穴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

 

她不得不承认:“当初坎初仁波切来察看这个洞穴时, 就提出过潮湿问题。当时我回答说不会。因为我真的以为它不会潮湿。如果坎初仁波切知道这个洞穴会如此潮湿发霉的话,他绝不会同意我生活在这里。”

 

五月底来临的时候,丹津•巴默就开始在院子里种植一些蔬菜与花草,如矢车菊、金盏花等。虽然为了种植花草, 她必须提许多水,但是她仍然喜爱这份工作。当她闭关的最后三年里,有人送她一包来自英国的种子,她非常惊讶地发现,这种子竟然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放了,一下子将她的拉乎尔洞穴装饰成为一个花园别墅。

 

她说:“我的花园里有大丽花,还有一些树木,夜里放出香气来,真是美丽极了!但只有我一个人欣赏。”盛夏时分,田野、山谷,以及种植在莫拉维修院旁预防土崩的柳树,都转变成绿色。她继续说,“夏天里,如果坐在太阳下,一定会被烤焦,但坐在树荫下面,感觉就很凉爽。”

 

夏季,鸟儿开始飞来,有欧洲种的乌鸦、红脚的乌鸦等,它们都是这里的访客。有时,她剪下一块草席,给鸟儿做窝。一次,她碰见了不同寻常的一个情景。

 

她回忆说:“一天晩上,我从村庄回来,在一个转弯处,看见几百只兀鹰围坐在那里,它们成群结队地停栖在圆石与土地上,到处都是。看上去,它们在讨论什么事情,而我没有选择,必须从它们中间走过才行。这些兀鹰都很庞大,约有三英尺高,低垂着眼盖,坚硬的钩鼻让人一看就深深吸一口气,我开始念‘嘛呢叭咪’,然后从它们中间走过。兀鹰们没有一个动的,它们只用眼角望着我。事后,我才记起密勒日巴大师曾经梦见自己是一只兀鹰,而藏人认为兀鹰是非常吉祥的动物。”

 

到了秋季,她身边的世界渐渐变成灿烂的色彩,看上去美丽之极。她说:“我对面的山变成血红色,上面交叉着柳树转黄后形成的耀眼黄色。山顶仍覆盖着白雪,高耸入亮蓝的天空。这是村民丰收的季节。我在洞穴里,常常听见山谷里传来他们工作时的歌唱声。”

 

一九八五年五月八日,她给家乡的母亲寄了一封信,那时,她刚开始漫长的三年闭关生活。信中,她透露出,虽然她处于极度隔绝与孤独的生活中,但她并没有忘记其他的人和事,她是如何轻松而愉快地面对各种困境的。

 

最亲爱的阿玛拉(藏语的母亲):

 

你好吗?我希望你一切安好。

 

我知道你一定给泽林•多杰写信了,但是他没有上山来,所以我还没有看到你的信。他并不会那么快地来,可能因为他正忙着耕田与其他农事吧。三月初时他来过,因为警察局长要他带护照新表格给我填写。幸运的是,今年没有下太多雪,二月的雪很少,大部分雪在二月时都融化了。当然,二月之后还会下雪的。可怜的泽林•多杰的两个膝盖都患了风湿病,他现在只能拄着拐杖痛苦地跛行。他必须在雪地中跋涉、攀登才能到洞穴,就为了拿几张纸给我签字。他本应该不要理睬我的签字的。无论如何,我希望他不是因为膝盖坏了而不能上山。拉乎尔的地形起伏不平,泽林•多杰又靠在拉达克与赞斯卡带领牛车队维生,所以,这对他真是个大问题。

 

我现在生活一切都好。就在今天早晨,我种了一些马铃薯与萝卜。天气仍然相当寒冷,还不时下着雪,但是洞穴比以前要好,不像以前那么潮湿了,因为,今年一直没有下大雪。我的水源在整个冬天都没有断过,虽然每天晚上它都被遮棚似的雪覆盖。我在这么近距离的地方有水可以用,不用再融化雪水了,真是太欢喜了, 也让我节省下一些木头。

 

因此,冬天很安静与愉悦,二月天这么温和、可爱。到三月与四月时冬天才真正来了!

 

我的头发越来越长了,散落着真让人讨厌,怪不得瑜伽士都把头发拿来编席子。

 

因为我在闭关中,泽林•多杰一年也只上山两次, 所以我很久才能给你写一封信,我不能下山寄信。你千万不要担心。请告诉梅,我整个冬天都穿着她的毛衣和你的毛衣,我一直穿着它们。这些毛衣对我非常有用, 非常非常的感谢。好好照顾你自己,寄上我所有的爱。

 

丹津•巴默

 

虽然人们对女性从事这项伟大的修炼抱有怀疑与偏见, 但丹津•巴默独自承受了所有体力上的劳苦。而事实上,她在洞穴中非常快乐。

 

她说:“我不想去任何别的地方,也不想做任何别的事情。有时,我站在院落的边缘眺望远山,心里想:‘如果你可以到世界上另外一个地方,你希望去哪里呢?’而我又没有任何其他想去的地方。我在洞穴里感到十分满足。我拥有所有适合修炼的条件。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机会,我非常非常的感恩。”

 

4 第一步 ▎5 上师 ▎6 恐惧女性《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1 相逢 ▎2 困惑 ▎3 寻道《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基督教隐士:装饰性的隐士 《隐士:透视孤独》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4 安布罗斯(Ambrose)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下)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  (上)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2——莱奥尼德(Leonid)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1—— 圣山 ▎俄罗斯的隐士 ▎第一位灵性导师 ▎小隐修团 ▎圣母进堂小修道院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9)同情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8)明辨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7)关于 骄傲|谦卑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6)关于 “顺服”|“虚荣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5) 关于 “禁食”“贫穷”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4)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3)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2)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1)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